第(2/3)页 图海说:“吴三桂虽已老近,但其部下多有能征惯战之辈,非郑成功、李定国之流可比,因此不能小觑。朝廷应连派得力大,予以弹压,方可平叛。” 康熙下意识用手摸了摸脸上的麻子,沉吟道:“图军门此言极是!蔡毓荣何在?” “奴才在!” “命你速领绿营兵十万,赶往贵州,不得让吴三桂跨出西南一步!” 蔡毓荣一个扎跪,领命道:“喳!” 蔡毓荣,字仁庵,汉军正白旗人。他虽是汉人,但与吴三桂有仇,所以康熙敢于放心用他。 “瓦尔喀!”康熙继续点将。 “在!” “命你领满洲大兵一万,由四川进入云南,抄了吴逆的后路!” “嗟!” “硕岱!” “命你领汉八旗五万,开赴荆州,支援蔡毓荣后方!” “嗟!” 任命完之后,康熙犹觉不放心,考虑到广西与贵州邻境,一定要预先设防,于是授予在广西的已故定南孔有德之婿孙延龄为“抚蛮将军”,又命线国安为督统,严令他们统兵固守。 魏东亭想起了刚才萨穆哈说朱国治被杀了,于是问:“皇上,云南巡抚朱国治为国尽忠,不知是否要予以嘉奖,以树立我汉臣忠君爱国之榜样?” 康熙听了,心里想笑:朱国治不过是一个吃里爬外的贪脏小吏,世人皆知,还忠君爱国?这汉人贱骨头却贱到这地步了吗?于是说:“小魏子,你所奏极是。巡抚朱国治勤政爱民,兢兢业业,对大清忠心耿耿,仗节不屈,骂贼身死,谥号‘文忠’,以示嘉悦!” “皇上圣明!” 康熙说:“吴逆散布伪檄,蛊惑人心,乱我国本。今后,凡有隐匿伪檄者,格杀勿论!魏东亭,收缴伪檄的工作交给你去办吧。” “嗟!” 康熙为什么要对一个破檄文耿耿于怀,念念不忘呢?这正是千古一帝的英明之处!吴在桂的反清檄文直指清政府统治的要害:政权非法、民族压迫。如果让这样的东西在社会上流传开来,那还能好吗?所以清朝官方史书上一个字也登载,看你吴三桂还想翻案! 散了朝,康熙左思右想,决定去养心殿孝庄太皇太后那里去一趟。一来当时自己发过誓:吴三桂要反,他就退位。现在吴三桂真个反了,面子上过不去。二来也要去问计一下孝庄,如何应对眼前的局面。 到了养心殿,康熙跪下便哭:“皇祖母,是孙儿不好。现在吴三桂反了,孙儿请求退位,请皇祖母另择贤君而立。” 孝庄气得都不拿正眼瞧他:“玄烨呀,你才亲政几天,就闹出这么大的乱子来!哀家之前就告诫过你,吴三桂是那么好对付的吗?当年你皇爷爷费尽心机,在山海山时,就想趁乱灭了他,结果让他给跑了。现在你可倒好,惹出了事,外有三藩之乱,内有逆贼作乱,就跑来装可怜,要求退位。哀家看你这是被吓破了胆!你是六神无主,是想逃避责任!” 康熙羞得满脸通红:“孙儿知错了。” 孝庄叹了口气,说:“你呀,还是年轻!要学的东西多着呢!你以为退位了,他吴一桂就会放过你吗?他要是真的成就了霸业,你跑到哪里也是死路一条!” “孙儿知道了。只是现在该如何是好啊!” “哎,事到如今,埋怨也没有用了,哀家想了,咱也不必惊慌,该怎么应对,就怎么应对!今天你在朝堂上,都是怎么和大臣们商量的?” 康熙把刚才在朝堂上与大臣的说话和自己的安排向孝庄汇报了一遍。孝庄满意地点点头:“方儿,你安排的不错!咱们今天刚得着信儿,具体这大半个月过去了,吴三桂那边什么进展,还有得进一步的消息,照常理来说,剿灭吴逆应该问题不大。” 康熙一听“常理”二字,不知有何深意,便问:“皇祖母,为何要说照常理呢?吴三桂,灭明的是他,现在复明的也是他,汉人们早就把他恨透了,谁还会跟着他去造反呢?无人跟随,他不就成了孤家寡人了吗?到时咱大兵一到,他还不是束手就擒!” “话是这么说,哀家原来也是这么以为的,”孝庄示意康熙起来,坐到她身边,“可哀家刚才看了伪檄之后,又听萨穆哈说到吴三桂他去哭永历陵了,便感觉这事有点不是那么简单。” “咳,哭个破陵咋了?谁不祭奠个自己的祖先啊。这还能翻天?” “要害不在哭陵本身,而在人心!以前咱们也知道吴三桂修陵这件事,但是都没太在意。没想到老贼今天竟派上这用场了!以前汉人们都是最恨吴三桂的,恨不能生啖其肉、活吞其骨。可现在他这么一哭一闹,哀家担心人心有变呐!” 康熙听了仍一头雾水,问:“皇祖母,您怎么能判定人心会有变呢?咱们这驭民三策做得那么成功,汉人又都是些贱骨头,不至于有那么严重吧?” “你说得没错。哀家也只是猜测,但伪檄上有一句话,叫人心惊。” “哪句话?” “招讨大将军总统世子郑!” “台湾郑氏?咳,孙儿以为是什么呢,郑经那就是一饭桶,打不过咱就跑到海上躲着去了。朕正想去收拾他们呢,没想到他居然自不量力,自己找上门来!”康熙不以为然地说。 “郑经本身,哀家一点儿也不忧虑。这个人比起他老爹来,可差得太远喽!关键是郑氏这么多年来,一直奉前明正朔,用永历年号,以正统自居,按理说应该和吴三桂势不两立才对,至少也不会跟着掺和。可现在伪檄上点名要造反的,除了那耿精忠,就是他郑经了!真是想不到,他们什么时候勾结在一起的!”孝庄说道。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