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小张良游说诸侯 尚可喜忠贞大清-《三藩反正》


    第(2/3)页

    “好!小王爷如此申明大义,汪某实在敬佩。我回去一定向平西王禀报。”

    “那太好了!我们三王合力,何愁清虏不灭!”耿精忠激动地说,“为胜利干杯!”

    “干杯!”二人一饮而尽。

    “此次微臣远道而来,还有一件事想麻烦小王爷。”

    “您尽管说,耿某一定照办。”

    “前段时间,台湾郑经派人致书于平西王,想联合平西王一起匡扶明室。平西王临行前,特意交代我,要回复郑经,告之其平西王决心已定。只是我不熟悉台湾情况,不知小王爷可有办法联系上郑经?”

    “哈哈,这下你可找对人了。”耿精忠得意地说,他用手指向赵、刘、黄,“这三位都与郑氏关系密切,先生如去台湾,可带上他们。”

    “哎呀,那可太感谢小王爷了!”

    汪仕荣与耿精忠等人相谈甚欢,一直聊到深夜。汪仕荣告之耿精忠,平西王起兵将以传檄为号,耿精忠均一一答应。耿精忠赏赐许多金银给汪仕荣,以备路上之用。汪仕荣有命在身,不敢久留,便和黄庸一起启程奔赴台湾。

    郑成功收复台湾以后,改台湾为东都明京,也称“东宁”。台湾百姓尊称郑成功为开台王。郑经是郑成功的长子,虽然论带兵打仗,要比他父亲差一些,但在治国方面,也很有一套。郑经在台湾大力发展农桑、教育、水利,同时利用海洋之地利,与日本、琉球、朝鲜、吕宋、东印度等国积极开展海外贸易,没几年便将台湾由蛮荒之地变为了东南海上的富庶之基,成为各路抗清义士汇聚的大后方。

    汪仕荣一行抵达东京后,郑经派陈永华、冯锡范前往迎接。

    “汪大人、黄大人,一路可好!”陈永华问候道。

    “陈大人、冯大人,久仰大名。此次航海远行,可谓顺利。我们这次奉平西王、靖南王之命远道而来,多有打扰!”

    “您太客气了。汪大人、黄大人远道而来,是平西王、靖南王看得起敝国。”陈永华为汪、黄二人领路,“二位随我来吧,世子和宁靖王等候多时了。”

    汪仕荣、黄庸便跟在他们后面走,忽然看见一道很别致的门,便好奇地问:“陈大人,这门是做什么的呀?”

    “这是‘吉矢门’。当年国姓爷收复台湾以后,建设此门。国姓爷训示:郑国不以国小而放弃争霸诸侯,东宁也不以地狭而忘记恢复中原。”陈永华解释道。

    “国姓爷雄心壮志,向天再借三百年,不信中原不姓朱。”汪仕荣听后感慨地说。

    郑成功被隆武帝赐国姓朱,所以人们尊称他为国姓爷。

    汪仕荣和黄庸来到延平王府,郑经和朱术桂正端坐于大殿之上。

    “外臣汪仕荣、黄庸参见世子、宁靖王殿下。”

    “免礼!我们在此恭候二位多时了。听说汪先生、黄先生要来,我们格外荣幸。前次我派陈永华、吴宏济去致书于平西王,就知道平西王定会反正归明,共图恢复中原、匡扶明室之大业。”郑经说。

    汪仕荣见郑经、朱术桂以及众大臣都穿着汉服,一如明朝旧制,不禁感慨万千:“来到这里才知道海外有孤忠啊!殿下海外存中华衣冠,奉大明之正朔,坚持抗清二十余载,真是令我等感动不已。上次陈先生、吴先生来云南,平西王就被殿下的诚意而感动,从而下定了决心。这次我和黄大人一同前来,正式约殿下一同举事,共破清虏!”

    “好!平西王是天下人恢复中原的希望所在,只要平西王举起义旗,我郑某一定出兵响应,助平西王、靖南王一臂之力!”

    “一言为定!到时传檄为号,请世子和宁靖王殿下敬候佳音!”

    郑经留汪、黄二人小住几日,参观岛上风情。汪仕荣有命在身,完成使命,不敢耽搁,旋即启程复命。

    吴应熊从孝庄那里回来,气得七窍生烟:“忘恩负义!”一边骂着,一边背着手,在屋里来回踱步。

    胡心水立在一旁,见状问道:“少爷,最近京城里都在流传一条谶语,不知何意。”

    “哦?谶语?说来听听。”吴应熊坐了下来,问道。

    胡心水回答道:

    曲尺木匠不离分,天阳乾象最逼真。

    哮天犬上点滴上,无女外孙坐龙门。

    吴应熊认真听着,一边用手指在桌子上笔划,自言自语道:“‘曲尺木匠’就是本上桂曲尺,合为‘朱’字;‘天阳乾象’,在八封图上是个‘三’字;‘犬上点滴下’,就是‘犬’字上边的点,移到下边,是个‘太’字;‘外孙’是‘女之子’,本应是个‘好’字,‘无女外孙’,便是‘子’字。这四句合起来,就成了‘朱三太子坐龙门’!”

    “朱三太子坐龙门?”胡心水听吴应熊这么一拆解,大吃一惊。

    吴应熊从抽屉中拿出了朱慈炯上次留给自己的银牌,用手摩挲着:“看来我们要去见一见那们朱三太子了!”

    鼓楼西街离宣武门内石虎胡同并不远,吴应熊和胡心水二人穿过几条巷子,来到这家店铺门前。有店小二过来招呼他们,吴应熊把那面银牌一晃,来人立刻会意,把他们领进后院,穿过一条长长的回廊,便是一间密室:“请二稍候。”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