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章 我的记忆力非常好-《今天我仍不知道亲爹是朱元璋》


    第(3/3)页

    花云抱住脑袋呻吟:“标儿太聪明了也不好,什么话都让他说完了,想劝都没法劝。”

    朱元璋道:“他想去就去吧,我让徐达带着他,他不上战场,不会有危险。”

    李善长道:“只有徐元帅一人不够。主公,让朱文正、李文忠和陈英都跟在标儿身边吧。以他们的身份,不需要立功也能封爵。”

    燕乾道:“主公,请将我也派到少主身边!”

    朱元璋摇头:“人太多了,标儿会起疑。就文正、文忠和文英三人陪着标儿,标儿在军营中也自在一些。”

    朱元璋想了想,道:“就让文正、文忠和文英与赵德胜、邓愈等人一路军。”

    洪都当时的守军对标儿十分信服,再让标儿与他们一路,他们一定会好好听从标儿的意见。

    燕乾再次请求跟随陈标。三番五次后,朱元璋无奈,便让燕乾领了一队护卫,专门保护新式火器。

    廖永安本也想去,但他身体实在是太虚了,现在正生着病。

    朱元璋命令廖永安留守应天大本营,廖永安无奈领命。

    朱文正刚到广州就接到信让他回应天,准备北伐。

    朱文正又是高兴又是郁闷。他总觉得兼任义父和主公的四叔在耍着他玩。

    既然你今年春季就要北伐,为什么去年仲秋要把我赶去广州?!从应天到广州路上都要一月,我到了广州屁股还没坐热,就又要启程回应天!

    朱文正骂骂咧咧整顿军队,千里迢迢又赶了回去。

    他在路上得知陈标也要去北伐,气得把自己的兵丢到后面,先快马加鞭跑死了几匹珍贵的骏马,回应天冲着他义父咆哮。

    “标儿才多点大?!他连强弓都拉不开!用刀子砍了人,刀子卡在骨头里他都拔不出来!义父你怎么能这样!”

    朱元璋扶着额头。

    第三个了。

    陈英和李文忠得知此事后,也把自己的兵丢到屁股后面,快马加鞭回应天哭着请求让陈标留下。

    朱元璋道:“你要能劝得动标儿,我就不让他去。你当我想让标儿去吗?”

    朱文正暴跳如雷:“放屁!如果义父你不想让标儿去,有一百个理由不让他去!标儿一定说服你了!”

    朱元璋听着朱文正满口脏话,让人把朱文正按住,取来鞭子抽了朱文正一顿。

    没大没小!

    朱文正这么暴躁迟早惹祸!

    朱文正早就被朱元璋抽习惯了,挠挠屁股上的乌青,回家找陈标又哭了一顿。

    我的标儿弟弟啊,你为什么这么想不开?北伐有什么好的?我们不去好不好?

    哥哥我也不去了,我在应天镇守,我陪你一起留守大后方。

    咱们搞搞屯田,教教学生,赚赚钱,不好吗?

    陈英和李文忠也这么说。

    他们都宁愿不去立功,也想把标儿留在应天。

    即使标儿不上前线,但北伐路途遥远,我们娇生惯养的标儿路上生病了怎么办?!

    洪都是守城,物资又充足。这和北伐完全不一样!

    陈标捂着耳朵。不听不听,哥哥们念经。

    反正主公已经同意了。你们反对也没用,略略略。

    陈标虽然有满腹的理由,但他明白,对溺爱自己的哥哥们而言,所有理由都不是理由。所以他只能耍赖糊弄过去。

    反正我现在已经在北伐名单上,你们拿我没办法!

    三位哥哥第一次后悔,以前为什么那么溺爱标儿。现在看到标儿耍赖,他们一点办法都没有。

    要是他们但凡有一点哥哥的威严,就能训斥标儿,让标儿乖乖待在家里。

    见陈标油盐不进,朱元璋又开始躲着他们,三人只好去找马秀英求助。

    马秀英叹气:“你们应该知道,标儿决定的事,我和你们义父也只能同意。”

    陈英、朱文正和李文忠都面露苦色:“真的一点办法都没有吗?哪怕现在让标儿怨恨也没关系,我们把标儿锁起来好不好?如果标儿在路上出了什么事……”

    三人想想这个可能,就不由浑身颤抖。

    马秀英道:“我们锁不住他。你们不知道标儿的本事有多大。好了,事情已经决定,就不要抱怨。到时候标儿的安全就交给你们。”

    三人只能苦着脸接受这件事。

    然后,三人商量怎么在军中尽可能保证陈标的生活。

    虽然他们明王的将领在军中都不怎么讲究生活质量,但标儿不一样。那个张士诚的弟弟,叫什么来着,他在军中吃喝玩乐一条龙,日子过得和在城里一样舒坦。我们的标儿也可以。

    标儿一个人能用得了多少物资?其他将士们一定也能理解!

    于是他们开始疯狂张罗,陈标无语地任由他们张罗。

    反正用的都是陈家的钱和东西,没有用军中物资,他们开心就好。

    陈标知道自己年纪小,又没有长途行军的经验,不会为了面子逞强。

    朱元璋这边物资调动起来,幕僚们再次汇聚。

    攻打元大都这样的大事,朱元璋手下那群大先生们可不想错过。什么地方官都先交给别人,我先去大都打个卡。

    章溢把自己的活交给了二儿子,把二儿子也抓了壮丁。

    他二儿子现在正在写信给大哥吐槽,暗暗鄙视那个以前满口“我要留你在老家,给我们章家留条后路”的爹。

    所以为了父亲你参与北伐的心愿,你就不给章家留后路了吗?

    爹你还记得你曾经帮着元朝打红巾军吗?你曾经也算半个元朝的官员啊!

    你忘记了,你现在只知道你是明王麾下谋士!

    章溢的大儿子接到弟弟的信,将信好好的保存起来,准备等父亲回来就告状。

    这弟弟欠收拾,需要父亲再教育。

    已经成为明王的官,他还说什么“父亲曾经是元朝的官”,这不是给一家人招祸吗?

    怪不得爹不让他跟着一起出仕。

    给章家留一条后路?把弟弟约束在老家,就是给章家留后路了。

    章溢在出发前,得到了大儿子的信。

    他无语极了,找到朱元璋,希望北伐回来后,把二儿子也丢给陈标当伴读。

    “你看看这混账写的什么?!如果我的主公不是明王你,这封信就能让我立刻辞官归隐!”

    看着老成持重的章溢难得气得满脸胀红,朱元璋哈哈大笑,被三个天天来抱怨的义子影响的心情好转。

    “好,到时候丢给标儿,标儿制得住他。”朱元璋笑道,“他连刘琏那小子都能制得住。”

    刘基脸一黑。

    主公你说章溢就说章溢,突然提到我儿子怎么办?

    朱元璋又道:“标儿说,刘琏那小子的弟弟和刘琏脾气一样,甚至更火爆。伯温啊,你怎么养的儿子?儿子没有一个像你。”

    王袆戏谑道:“主公,有没有一种可能,刘兄的两个儿子都像年轻时候的他。”

    宋濂也跟着打趣道:“主公,伯温当年从元朝辞官,就是因为脾气太耿直得罪了权贵。”

    刘基挑眉:“主公,难道我对你很恭敬吗?”

    朱元璋:“……”

    朱元璋生气道:“刘伯温!我警告你!你再这样没大没小,我要打你板子!”

    刘基道:“打我廷杖?正好。被打廷杖的都是清官好官,会青史留名。所以才有官员想出名就骗廷杖的说法。主公你试试?”

    朱元璋立刻道:“想都别想,你别想踩着我的名声成就你自己的名声!”

    众人皆忍俊不禁,除了康茂才。

    康茂才脑袋狂冒冷汗。他以前不是没见过刘先生。当时鄱阳湖之战的时候,刘先生就已经是主公心腹幕僚之一。

    但他当时见到的刘先生很谦逊知礼,对主公毕恭毕敬。现在这个刘先生是谁?!他怎么能对主公冷嘲热讽!!

    这不是我认识的刘先生!!

    康茂才环顾四周,所有人都在开心地笑,完全没把刘基和朱元璋的斗嘴当回事。

    他不明白。

    这难道是可以不当一回事吗?!

    如果常遇春在这,一定会拍拍康茂才的肩膀,十分赞同康茂才的想法。

    可惜常遇春不在。

    北伐这么重要的事,常遇春居然不在!

    本来朱元璋想把常遇春也带着一起北伐,但是,明夏的皇帝正月病死了!留下一个年幼的孩子当傀儡皇帝?!

    朱元璋一拍大腿,还有这种好事?那常遇春你别北伐了,继续慢慢侵吞川蜀的地盘。说不准等我北伐回来的时候,川蜀已经归我了。

    常遇春特意骑马回应天,当面跪下委屈道:“主公,我想北伐。攻打元大都这么重要的事,我怎么能不去?”

    但朱元璋永远有他的理由让常遇春留在后方。

    朱元璋任命常遇春为征南大元帅,每个城池留守的兵马他都可以调动。如果有势力,比如张士诚撕破协约,在他们攻打元大都的时候进攻应天,常遇春就要负责抵抗。

    如果张士诚乖乖遵守约定,常遇春就图谋川蜀和云南,争取在北伐结束时,他能在川蜀和云南拿下一些地盘。

    常遇春哭着回去了。

    好惨一常元帅。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