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一十八章 跨越时空的再见-《走进不科学》
            
            
            
                
    第(2/3)页
    再比如说测星系中的物质吸积盘——物质被黑洞吸引进入后,会形成一个围绕黑洞旋转的物质吸积盘。
    这个吸积盘会发出强烈的电磁辐射,可以通过观测这些辐射来推断黑洞的存在和性质。
    另外就是引力透镜效应和引力波之类的方法,除此以外的手段就属于短期内没啥实现可能的臆想了。
    杨振宁在心中简单分析了一遍徐云的这些方案,微微颔首的同时又说道:
    “那么小徐,最后的一个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研究呢?这有啥说头没?”
    实话实说。
    事情到了眼下这个地步,徐云所说的五个大项目有四个都已经具备了立项的必要,因此红岸基地的落成至少在杨振宁这关是没啥问题了。
    不过杨振宁已然对徐云起了兴趣,所以想看看这个素未谋面的驴同志,能不能再拿出一些新奇的东西。
    “宇宙微波背景辐射啊”
    徐云有些感慨的复述了一遍这个词:
    “这个概念的研究,算是一个.兜底吧。”
    杨振宁眨了眨眼:
    “兜底?”
    “没错。”
    徐云点了点头,深吸一口气,对杨振宁解释道:
    “杨先生,直白点说,这是一项我认为既存在上限,也存在下限的研究。”
    “所谓下限,指的就是所谓的保底,也就是必然可以展现出价值的成果——这点可以明显的反馈在通信技术领域,并且运用在我们的生活当中。”
    “至于上限.那这就说不准了,可能是对天体物理有促进作用,也可能影响热力学。”
    “如果我们真的欧皇.咳咳,运气好的话,一下发现宇宙早期的奥秘也说不定。”
    在徐云穿越来的2019年。
    诺贝尔物理学奖颁给了詹姆斯·皮布尔斯,此人便是宇宙热大爆炸理论的奠基人之一,更重要的是他预言了宇宙微波背景辐射。
    根据目前的主流理论。
    宇宙是130亿年前爆炸的火球,一开始,光和中子,电子质子组成的,体积很小,密度很小,温度很高。
    由于温度太高,光子具有极高的能量,可以轻松击碎原子核,所以那个时候没有任何物质,只有一堆物质的组成部分和光。
    随着时间的推移。
    火球不断膨胀,密度和温度都在降低,当温度降低到100亿开尔文以后,光子能量下降到再也无法击碎原子核了。
    中子,质子,电子开始结合形成物质。
    宇宙中含量最多的氢元素和氦元素,就是这个时候产生的,其他的元素是后来在恒星内部核聚变反应中产生的。
    也是这个时候,光不再被束缚,才能在宇宙中自由穿行。
    这个时间点是宇宙诞生后的38万年。
    这道远古的光经历了130亿年,被宇宙的膨胀拉长,形成了各个方向均匀传播的微波波段的光,最终达到地球。
    这便是宇宙微波背景辐射。
    它的实质温度近于2.7K的黑体辐射,所以也习惯称为3K背景辐射。
    该辐射的发现和观测是宇宙学发展史上的重大里程碑之一,也是宇宙学理论的重要证据之一。
    它的研究对于深入了解宇宙的演化历史、宇宙学模型的精细化测试和验证等有很重要的作用。
    在徐云穿越来的后世,宇宙微波背景辐射还成为了一门标准学科。
    中文名便是宇宙微波背景辐射学,英文则是cosmic microwave background studies,缩写为CMB,和某个口癖只差一个N字母。
    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价值正如徐云所说的那样,属于一个有下限的兜底项目。
    后世相当多通讯方面的成果都源自CMB的研究,比如遥遥领先的CN117119540A技术,就运用了CMB的相关成果。
    至于它的上限那就很高了。
    有可能改变天体物理教科书的厚度,有可能让热力学教授多几堂教学内容,也可能诞生几项诺贝尔物理学奖。
    它的上限就像是一个刚刚出道潜力无限的球员,可能成长到梅罗级别,也可能是罗伊斯穆勒,具体只能看自己的努力和运气。
    诚然。
    虽然CMB无法探测宇宙形成38万年之前的事情,但问题是更早之前的事件已经由原初引力波项目负责了——原初引力波蕴含着暴胀时期也就是宇宙诞生后 10^-30秒的物理信息。
    CMB研究的是宇宙中诞生的第一束光,这部分的意义同样非同寻常。
    再举个例子。
    好比你买了一套刚封顶开售的毛坯房,房子收房前打地基盖楼的工作就相当于宇宙的暴涨时期,这部分有收房报告有工地执行记录可以查询,而你作为房主,现在要考虑的就是如何装修这套房子,如何开始今后的生活——这部分就是CMB的范畴。
    没有验收报告(不搞清原初引力波)肯定没人敢买这房子,不装修(不研究CMB)则无法进行后续的入住。
    二者都很重要,缺一不可,但彼此其实是不冲突的。
    “通信技术?”
    听到徐云说出的这个词,杨振宁忍不住疑惑的皱起了眉头:
    “小徐,现在跨洋电话都已经能实现了,这项技术有那么重要吗?”
    徐云笑了笑: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