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承顺五十四初冬十月,帝国正式出台了关于扶持偏僻落后地区的相关方案。 这一方面的核心目标就是提升内陆,偏远地区的就业岗位,民众收入水平,尽可能的缩小和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收入差距。 具体措施有三点,一个是加大对中西部大城市的工业扶持力度,选择若干区域中心城市进行重点扶持发展,创造更多的第二、第三产业里的就业岗位,使得周边地区里面的民众可以就近的寻找适合的工作。 第二点,则是大力发展城镇经济,扶持小城市因地制宜发展工商业,进而在当地创造就业。 第三点,则是进一步降低当地的农产品,矿产品的外输成本,具体体现为铁路,内河运输的费用优惠补贴。 第一批被列入重点扶持城市的有成都,昆明,贵阳,长安,伊犁等中部以及西部城市。 这些地方都是当地人口比较多,但是经济能力又薄弱,工业一般般,并且是属于区域中心的城市。 帝国高层试图加大对这些中西部大城市的扶持力度,把这些中西部城市打造为当地的区域经济、工业中心,进而创造大量的就业岗位。 除了工业中心外,帝国高层根于东部发达地区的城镇经济模式,也在推动在中西部的中小城市里发展工业,很多城市规模也不大,只需要有那么几家工厂,那么就能够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并有效的促进当地的经济循环,进入良性经济模式。 也不指望能做到多好,主要还是为了解决当地的就业问题。 毕竟不是所有人都愿意,或者是有机会去外地大城市务工的,很多人因为家庭等各方面的因素影响是无法到大城市务工。 如果有的选择的话,很多人其实还是愿意在家乡城市工作,哪怕收入低一些。 但是这一点其实比扶持发展区域经济中心还要更难。 扶持发展区域经济中心城市的话,这城市本身就具备比较优良的条件,帝国高层只需要在政策上给予一定的扶持,再给予部分资金,主要是交通设施方面的投入给予一部分支持的话,那么发展起来就比较容易了。 但是中小城市的发展可就没那么容易了。 毕竟工业这东西本身是有着聚焦效应的,工厂对周边的供应链,运输成本都非常的敏感,而这些东西小地方相对于大城市而言,具有天然劣势。 所以小城市想要发展工业,是非常困难的。 值得一提,小地方发展工业困难,这也是过去几十年里,大楚帝国各地方衙门几乎明目张胆的保护当地中小纺织企业以及小五金机械工厂的重要原因。 因为在大工业时代里,纺织业以及小五金加工厂(生产农具,厨具等简单金属制品)的门槛算是比较低的了,对其他方面的要求都不是太高,同时也能有当地市场的支撑。 因此这两类企业,是绝大部分小城市里仅有的工业。 为了保护自家仅有的工业独苗,各地方的楚国官府衙门基本上都喜欢搞地方保护,给外来各种纺织品,小五金尤其是农具,厨具这些产品设置了大量暗地里的障碍。 这也是纺织行业里,并没有出现超大规模纺织企业,的重要原因,因为很难获得大量的市场,那些看似规模很大的纺织企业,其实基本上都是区域性的纺织大企业。 不像是其他类型的工业,很多企业都能够把产品卖到全国去,并且也不会遇到什么阻碍。 比如最近很火爆的电影工业所需要的设备,安州光学仪器公司的摄影机,放映机以及其所生产的电影胶片几乎不会遇到什么障碍。 因为这玩意的技术门槛非常高,别说小地方城市也能搞了,就算是大城市里也很难搞得起来。 但是,仅仅依靠地方上的小型纺织业以及小五金机械产业,是很难真正的推动当地工业发展,创造大量就业岗位的。 因为这些小地方的这些企业,他们受益于地方保护能够获得当地大量市场,但是同样也因为地方保护的缘故无法向外扩张进而扩大规模。 这两类企业就是吊着半口气,死不了,但是也长不大! 而这个时候,帝国高层方面通过多年的调研以及试点,最终推出来了要求各地因地制宜发展工业。 这是为了避免各地方的重复同类竞争,然后又陷入新一轮的地方保护困局。 因地制宜的话,这个就比较有可操作性了,比如一个地方里的地形气候很不错,那么就可以大规模的种植茶叶,然后发展茶叶加工业,最终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增加当地民众的税收。 又比如当地某个地方比较适合种植某种水果,那就种植水果,然后发展水果加工业。 总之是让各地根据自身的独特优势去发展,而不是和以前那样一窝蜂的看见什么赚钱就做什么。 而实际上因地制宜发展工业,这事很多地方以前也在做,但是却没有提到一个重要的高度,然后给予相关的扶持。 当帝国高层把这事提到了相应高度后,那么就会给予相应的技术以及资金的扶持。 比如技术上,会选派专家团队挨个走访,调查,结合当地情况给出指导意见,适合种植发展什么农作物。 资金上,给予地方一定的资金扶持名额,用于发展专项产业的扶持资金,或用于补贴,或用于交通设施改进,或用于减免一定税收。 这有了扶持后,那么地方推动起来地方特色产业的发展也就有了更多的可行性。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