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这一夜,大秦四十八郡的各郡治官署内的灯火一样亮到了天明。 郡试的筛选评定标准,又比乡试的严谨了一些。 文试由各郡内的官员以及学者们共组评判之团,对考生的答卷进行评审。 评审团将依士子论述的新奇与否、合理与否,文书规范是否流畅,经典解读的精确深浅,逐一打分。 凡综合得分高者,方可晋级会试。 武试则根据考生在团队协作考核与综合技艺考核中的表现为据,重点关注考生的团队协作精神、综合技艺水平高低以及应对复杂情况的能力。 因为目前朝廷急需各种人才。 所以,朝中上下,一致决定将第一届的四级考试的录取比例全都人为提高。 乡试录取比例大幅提升至百分之五十,如此一来,五万文试参考者中,将有二点五万人能够凭借自身的学识积累与临场发挥,在众多竞争者中,获得通往郡试的入场券。 乡试武试的录取同样为百分之五十,十万武试参与者中,会有五万名身强体壮且武艺娴熟之人顺利通过。 郡试的录取比例定在了百分之二十。 也就是说,文试的二点五万人中,将有五千人能够凭借更为深厚的文学造诣、对时政的精准见解以及出色的策论撰写能力,得以参与会试。 武试则将有一万人凭借更精湛的武艺,更卓越的军事策略领悟力,以及良好的身体素质,在郡试中崭露头角。 会试的竞争就更残酷了,录取比例被定为了百分之十。 文试的五千人中,只有五百人能够通过,武试一千人。 最终的殿试,将由始皇帝亲自主持,而不出意外的话,参与的人也将会被全部录取。 就在这些人在考场上倾尽才思、挥洒汗水,而后在焦灼中苦苦等待结果的时候,殊不知,他们大部分人的“工作”都已经被三公九卿,文武百官们给提前安排的明明白白了。 朝堂之上。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