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九年,哦不,两三年义务教育呗~】 顾绫雪一本正经的拱手说道:“陛下,自招生诏令发布以来,各郡纷纷响应,至今已有近四千名学子汇聚于帝都大学。学子们皆选择留校,以劳动抵偿束脩,静待名单之公布。” “各郡送来的学子,皆是各郡翘楚,学识渊博,且大多肯吃苦耐劳,然而,臣在考察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那便是学子们之间学识良莠不齐,差距颇大。” 说到这里,顾绫雪顿了一下,然后微微提高了音量,发出了疑问,“帝都大学尚且如此,何况大秦四十八郡学堂?” 嬴政听罢,微微颔首,示意她继续说下去。 “为此,臣建议我大秦宜实行三年义务教育!”顾绫雪解释道:“义务教育指的是国家规定学龄稚子必须接受的教育,此期间,学费,也就是束脩,皆由国家或郡县所担,确保每个童稚均有平等向学之机会。” “此制可自六龄至八龄始行,凡适龄之童,无论出身贵贱,均需入学受教,以广开才路。” 嬴政没有立即表达观念,神色略显凝重的问道:“义务教育既终,后续又当如何?” 三年之学,倒能接受。 不过,嬴政有些不解,听顾绫雪的心声,后世应当是九年之学的。 九年啊! 且不论黔首之家,会因孩童久离田畴,致家计维艰,恐生怨怼与反叛之心。 会因孩子长期无法参与劳动而导致家庭经济困难,从而产生不满和反抗情绪。 独论朝廷,若倾大量之资于教育,岂不影响农耕之本、军备之需,进而动摇社稷之根本? 就在嬴政心中有了九年义务教育作为对比,觉得三年义务教育确实不算什么的时候,底下的不少文武百官却有些坐不住了。 顾绫雪回答道:“陛下,三年义务教育之后,可通过考试或其他考核方式选拔优秀学子,进入非义务教育阶段,继续深造。” “愿意继续深造之学子,可接受更长时间教育,如设立四至六年之中学或专科教育。” “中学之后,还愿意继续深造的学子,可再通过考试,考入帝都大学。如此,既能保证教育普及,又能选拔人才,为大秦培养更多栋梁之才。” 嬴政微微颔首,那双深邃的黑眸投向顾绫雪时也有了几分好奇。 莫非,顾卿也是通过这九年义务教育之途,而后不断经历考试选拔,最终跻身于大学之列? 嬴政觉得自己发现了真相。 事实必然就是如此,如若不然,这小子怎么会懂得那么多常人所不知之知识呢? 那都是十数年勤学苦练,方能积累如此深厚底蕴啊! 嬴政坐在御座之上,心中暗自叹息。 可惜我我大秦国力尚不足以支九载之学。 国之根本在于农,而久学则劳力必减,于方今一统初定、百业待举之际,实为重负。 倒可先行三年之制,以观后效,待国力日盛,再徐图九载之学之宏愿。 想到这里,嬴政心中感慨。 后世之强,当真昌盛无比啊! 从顾绫雪的一些只言片语中,嬴政已然深信,后世之世,必是国力充盈,百姓安居乐业。 彼时,每个童稚或皆能无忧无虑,致力于学,不必为生计所迫,朝廷亦有余力,广开才路,以育英才,兴邦安民。 朕虽不能亲眼目睹此盛景,然,与有荣焉! 见嬴政露出赞许之色,大殿内一些人彻底坐不住了。 首先便是老少府站了出来,面带忧色。 虽然老少府与顾绫雪私交“甚好”,但毕竟职责所在,有些问题还是得说出来的,“陛下,顾大人此议虽好,但百姓家中田亩无人耕种,何以为生?三年之学,实难承受!” “且,近来朝廷各项支出颇大,若再将三年束脩皆由朝廷所担,臣担心国库也难以支撑。” “陛下,臣附议,此举劳民伤财,恐生祸乱啊。”老少府出面之后,又有一名官员进谏道。 【这么穷吗?不应该啊!】 【现在是公元前212年吧!秦朝正处于强盛时期,国力强大,军事力量强大,各种建设项目,比如长城、阿房宫这些,规模之大耗费之巨不可想象,国库还是拥有相当的财富的!】 【不过这些浩大的工程确实有些劳民伤财!】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