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陛下!” “若田税只收取三十税一。” “朝廷恐怕会入不敷出!” 户部尚书虞昶忧心忡忡的开口道。 “臣附议!” 在场其它大臣同样附和出声。 自古以来,王朝赋税包括三部分:田赋、人头税(口赋、算赋)和徭役,新帝大手一挥,直接把三者变成了一种,只剩下三十税一的田赋,这让朝廷该如何进项? “呵呵。” 环视众臣,李承乾淡淡一笑:“诸位可知四海商行去岁收益多少?” ‘???’ 众臣完全摸不着头脑。 唯有尚书令岑文本、马周、李百药、张玄素、房玄龄等人似乎想到了什么。 “去岁,四海商行盈利八千万贯。” “今年的盈利还要再往上翻一番,至少是一亿六千万贯。” “若是以十税一收取商税,那便是一千六百万贯。” “嘶!!!” 群臣无不瞠目结舌,四海商行这么暴利的吗? 他们并不知道除了香皂、玻璃、糖之外,还有盐、丝绸、茶叶、铁制品等等,现在的四海商行已经成为了一个盘踞在大唐的商业怪兽,触角遍及五湖四海。 “天下商人多如牛毛,百姓的衣食住行,哪一个不需要商人采买。” “新的田税一旦普及,士族隐匿的人口必将全部暴露在朝廷眼中,到那时,士族想要躲避纳税,唯有将这些土地转让给奴仆、佃户,百姓有了土地,就有了收入,要不了几年,家给人足,斯民小康。” “你们可还觉得田税比之商税更重要?” 打量着群臣,李承乾嘴角带着一抹戏谑之色。 事实上,一旦高产小麦、水稻、玉米、土豆等粮食作物普及开来,大唐的粮食产量会直线上升,粮价持续走低,可随着人口的增加,耕地面积不断扩大,田税带来的收入只会越来越多。 同理,百姓的生活富足了,他们的消费水平会大大提升,这个时候,商业的繁荣带来的商税便会成为大唐的主要收入,形成一种良性的循环。 失去了士族这些吸血鬼,短时间内,大唐能够爆发出来的能量非常惊人。 “臣等愚昧,请陛下恕罪。” 听完这些话,一众朝臣无不自惭形愧。 “不知者无罪。” 这时,李承乾继续道:“六部权责大大提升了,朝廷也需要进行精简。” ‘来了!’ 令狐德棻、杜正伦、杜荷、萧锐、来济等九寺五监主官浑身一颤,刀还是落在了他们身上。 “请陛下示下。” 中书令岑文本出声问道。 “传旨!” 背负双手,李承乾高声道:“秘书省并入太史司,高履行任太史令。” “太常寺并入大宗正院,令狐德棻任左都御史,太府并入户部,来济任右都御史。” “裁撤光禄寺、卫尉寺、少府监、将作监,设立内务府,管理皇家事务,统辖十二监,杜荷任内务府总管大臣,从二品。” “军器监更为军器寺,负责边军、中央禁军一应甲胄、兵刃、载具等物制作,军器寺卿为正三品。” “太仆寺、都水监、司农寺不变。” “杜正伦调任南都府尹,唐善识、王敬直调任关陇行省总督、三晋行省总督。” “臣领旨!” 念到名字的人一个个出身行礼,悬着的心总算是落回了胸腔,一个个面带喜色。 虽说朝廷的九寺五监最后只剩下大理寺、鸿胪寺、太仆寺、司农寺、军器寺、都水监,可他们一个个要么是平调,要么是往上升了一级,谁又能不高兴呢? “众卿,有事起奏,无事退朝。” 拂了拂手,李承乾下了逐客令。 “是。” 在场所有人心领神会,一个个退出了两仪殿,下去忙活了。 在他们离去后不久,两道身影联袂入殿,正是东厂督主、司礼监总领太监称心和武连县公、左武卫将军李君羡,两个间作头子,一个雌雄不辨,一个杀气腾腾。 “百骑司即日起更名为锦衣卫,掌直驾侍卫、巡查缉捕。” “设锦衣卫指挥使,正三品,指挥同知二人,从三品,指挥佥事四人,正四品,卫镇抚二人,从五品。” “置南、北镇抚司,北镇抚司专理诏狱,可以自行逮捕、侦讯、行刑、处决,不必经过三法司。” “南、北镇抚司各下设五个卫所,统领官称千户、百户、总旗、小旗,一般军士称为校尉、力士,又被称为缇骑,着飞鱼服,佩绣春刀。” “东厂掌刑千户、理刑百户由锦衣卫千户、百户担任,掌班、领班、司房四十多人由锦衣卫拨给,东厂番子不再配绣春刀,配细柳剑。” “东厂负责监察百官,主要活跃于大唐,锦衣卫负责刺探外部军情。” “明白吗?”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