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臣弟/儿臣谢陛下隆恩!” 李恪、李佑、李治、李象纷纷出身谢恩。 从他们的脸上,众臣只看见了淡然如水,彷佛这件事,他们早就知道,群臣心中大致以为这是李承乾打一棒给给一个红枣,日后定会收回亲王兵权,也就没有多说什么。 岑文本、马周、李百药等东宫旧臣都见过世界地图,知道这世界有多么广阔,更清楚李承乾要行分封之制,更没有反对的道理。 就这样,满朝文武诡异的通过了这一诏书。 “新朝伊始,修撰史书,新编历法、律法皆需提上日程。” “拟诏,裁撤太史局,置太史监,掌典籍、记载史事,编写史书、地理诸事,位同五监,置太史令,正四品,太史丞,正五品,太史少丞,正六品,太史郎,正七品,太史协理郎,从七品。” “司天监更易为钦天监,掌观察天象,推算节气,制定历法,一应循例司天监,官员品阶参照太史监。” 这时,李承乾下达了一道诏书。 “是。” 黄门侍郎连忙记录下来。 满殿群臣对此并不惊讶,历朝历代,新皇登基第一件事便是修订前史,推行新的历法、律法。 以往各朝,太史令、司天台都是同一个官属衙门,权责并不明晰,拆分之后,反而更加清楚,司天监改为钦天监之后,干的活少了,他们又怎会不高兴? 唯一不高兴的是司天监正,本来正三品上,现在变成了正四品,不过他很快就致仕了,钦天监正由原来的司天少监上官澄担任。 “宣诏!” 正当所有人以为今天朝会到此结束时,李承乾口中吐出了两个字。 “是。” 殿前内侍恭敬的取出了一份圣旨,打开以后,高声宣读:“大唐皇帝令。” “十六卫分属中央禁军,为国羽翼,如林之盛,不可懈怠。” “然则,时过境迁,今时不同往日,十六卫已不合时宜,须得调整建制。” ‘咯噔!’ 听到这话,文武百官大多明白了,李承乾这是打算对兵权下手了。 “以十人为一什,设什长、副什长,正九品、从九品;五十人为一伙,设伙长,从八品;一百五十人为一屯,设屯长,正八品;五百人为一曲,设军候;从七品;两千人为一营,设军司马;正六品;五千人为一校,设校尉,正五品;一万两千人为一旅,设旅帅,正四品;两万五千人为一卫,设中郎将,从三品;五万人为一镇,设将军,正三品;十万人为一军,设大将军,从二品。” “置神武、羽林、豹韬、鹰扬、骁骑、千牛六军,建蓝田大营、渭水大营,分置各军。” “临汾郡公薛仁贵为神武大将军,林虑县伯周青神武左将军、获嘉县伯姜兴本为神武右将军,修武县伯姜兴霸、平皋县伯薛先图、河阳县伯王心溪、沁水县伯王新鹤为神武军中郎将。” “左千牛大将军、上护军、谯国公柴哲威为羽林大将军,卫尉寺丞、上护军李义表为羽林左将军,洺州刺史、东平郡公程名振为羽林右将军;山阳县伯李庆红、朝歌县伯李庆先、狄道县子赵子敬、肤施县子孟言为羽林中郎将。” “末将领旨!” 念到名字的众人依次出身,行礼领受诏令。 以东宫八百卫士为骨,整合十六卫,大约可得十万神武军、十万羽林军,做为长安拱卫力量,这就已经足够了,剩下的各军还得慢慢的组建,一口吃不成一个大胖子。 不过,殿内群臣大都看出来了,这份诏书真正的意义在于军改,确切来说,这将是大唐军队改革的号角,六十万中央禁军,再加上边军、地方守军,几乎是全盘调整。 “众卿,有事起奏,无事退朝。” “英国公、卫国公、卢国公、鄂国公留下。” 摆了摆手,李承乾下了逐客令。 “是。” 随即,一个个官员、将领相继离开了两仪殿,只剩下四个贞观勋贵老臣。 “来人!” “备膳!” 不知不觉已经临近中午,李承乾吩咐了声。 “是。” 左右内侍赶忙通知传膳摆宴。 没一会儿,李世勣、李靖、程知节、尉迟恭面前放置着桌案,摆满了菜肴,香味扑鼻。 “先吃,吃完再聊。” 李承乾没和他们客气,端起碗筷就大口吃了起来。 四人你看我,我看你,第一次遇见这样的君主,不过他们也没拘谨,大快朵颐。 PS:司天台监掌察天文,稽历数。凡日月星辰、风云气色之异,率其属而占,主官司天监正三品上,少监正四品上,春官、夏官、秋官、冬官、中官正各一人,正五品上;司天丞正六品上,主簿正七品上,五官灵台郎正七品下,五官保章正从七品上,五官挈壶正正八品上,主事正八品下,五官监候正八品下。 第(3/3)页